学院新闻

喜报:我院5位同学荣获教务部通识核心课优秀作业奖

  为促进通识核心课建设,提升学生通识写作能力,加强通识核心课学习成果的评定和交流,北京大学教务部自2020年秋季学期起,设立了通识核心课优秀作业奖。近期,教务部公布了2022年春季学期优秀作业奖评选结果,我院共有5位同学上榜,名单如下:

 

  现代社会及其问题系列

  获奖人:赵逸之 半岛电竞(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2021级朝鲜语

  作业名:模拟美国最高法院堕胎案判决

  课程名:外国宪法

  授课教师:左亦鲁 法学院

  

  获奖人:张宜禾 半岛电竞(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2021级日语

  作业名:舒茨的现代性图样:人是零点,世界两重——《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读书报告

  课程名:国外社会学学说(下)

  授课教师:孙飞宇 社会学系

  

  获奖人:朱光宇 半岛电竞(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2021级乌尔都语

  作业名:似玫瑰般个性:一种社会的解释——《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社会学文选》选读

  课程名:国外社会学学说(上)

  授课教师:李康 社会学系

  

  艺术与人文系列

  获奖人:邵冠瑜 半岛电竞(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2020级波斯语

  作业名:化形(四幕剧)

  课程名:大学国文

  授课教师:张学谦 中国语言文学系

  

  数学、自然与技术系列

  获奖人:徐瑾铭 半岛电竞(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2021级俄语

  作业名:“乌托邦”体制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倍增器”

  课程名:人类生存发展与核科学

  授课教师:郭秋菊 物理学院

  

  课程作业的写作经验分享:

  “大学国文”(张学谦老师班)的课程作业相当灵活,可基于课程涉及的经典文本写作读书报告或历史剧本、历史小说。后者是此前不曾涉足的领域,因此有一些挑战自我的性质。

  剧本的题材是到期末才明确的。上学期由于选修了程苏东老师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我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在进行《春秋》及《左传》《公羊》《榖梁》三传的比读,鲁桓公夫人文姜的形象塑造问题一度让我很感兴趣。《春秋》和三传以不同策略,建构了一个处于“大义”背面、 为“历史”(“春秋”的语词意义)所贬抑的私通女性。经传叙述止于此,然而在读《诗经》时,我得到的文姜形象更加摇曳不定,甚至有悠游从容、灵动自由的面向(《敝笱》《载驱》《有女同车》)。后来读戴锦华老师的《浮出历史地表》时,我意识到这根本上是一个关于言说权力的问题,于是文姜的“失语”也就成了这个小剧本的最初灵感来源。

  不同于传统的课程论文写作,完成这次作业时,规范剧本格式、搜集地理物料等信息、调整人物语言都一度构成困难。我再次回归《春秋》、三传和《诗经》等文本,回归历史叙述、经典阐释和歌诗,使用的诸多意象也算是有本可依(尽管材料提供的支持并非客观实证,而是联想与暗示的性质)。最终的剧本并不成熟,但在艰难的写作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是真切体会到“经典”并非封闭的结构,其间的多面、差异打开了更多故事流动与铺展的深广空间。

  邵冠瑜 波斯语2020级

 

  

  在课程所涉及的一众经典社会学作品中我最终选择了舒茨的《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一部分是出于对作者个人典型“现代性生平”的好奇,更多的是想对课堂上偶一窥知的舒茨思想的温柔内核有更深入的了解。舒茨以极灵巧、精密的结构从时间的两重维度、个体经验流与现实世界的交织,以及统整性当下自我与反思时碎片化自我的相互作用这三个方面详尽地论述了现代世界为何以人为中心和零点,一种有边界而时时延展超越的生活又如何成为可能。在写读书报告的过程中,每每重走舒茨的行文逻辑,我都会对他用于阐发人与生命的当下性的方式感到新的倾佩:以追溯“意义”为起点,诉诸作为媒介的时间,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成为最关键的核心,世界的意义寄托于人的感知,生命的形式也因作为主体的“我”永远处于转变之中而得以同时具有确定性与流变性的美好特质。

  读书报告的千余字最多只是粗糙勾勒舒茨的深刻思想,但写作的过程对于社会学理论入门者如我却已经提供了长足的启发,关于如何反思自己作为“现代人”的身份,关于把握与超越生命的边界:在个体心灵与大千现实的两重之间,对于人和世界都永远怀抱一种钟意与诚恳,近乎浪漫的态度。

  张宜禾 2021级日语

 

  

  对我而言,课程论文写作的特殊性在于我们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从资料收集到成文写作的全部过程,而常常“辗转”在各个课堂中的我们几乎无法实现各个环节的精细化,这也是在考试周无限折磨我与许多同学的无解命题。因此,与其说本次获评的作业是各个环节无限精细化的结果,倒不如说它是各个文本线索化成品,换言之,既然无法实现大量材料的堆叠,不如寻找一种“视角”勾连起全部文本。当然,“视角”的选择往往充斥着批判与反批判、刻奇与反刻奇的冲突,它一方面会成为课程论文流畅且出彩的“点睛之笔”,另一方面也会成为老师、读者审阅乃至批判的核心要素,在各种课程中已经“摸爬滚打”数个学期的我也还在这个问题中不断碰壁,不断摸索。如果在本篇作业中寻找最突出的优点,我自己认为是在对于时代背景、国别传统、学术源流、个人境遇等要素的综合考量里,尝试以人文主义的方式切入文本和思想本身,直面作者在创作时面对的“母题”。课程论文也应“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再次感谢本次由学院提供的与大家交流的机会。

  朱光宇 2021级乌尔都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