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中国黎巴嫩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2012年10月26日至27日,由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黎巴嫩中国友好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黎巴嫩学术研讨会2012”在北京大学民主楼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外交部、文化部、中联部、中国作家协会、新华社、外文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人民网和黎巴嫩大学等中黎两国约20个单位的40多名学者、官员和记者出席了研讨会。
      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主任付志明教授主持了开幕式。黎巴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卡米勒•哈比卜博士、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冯佐库、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王建教授分别代表宾主致辞。外交部前副部长杨福昌大使做了题为“中国与黎巴嫩的友好交往”的主题发言。

 
\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王建向黎巴嫩客人赠送礼物

     杨福昌大使在发言中综述了中国和黎巴嫩交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他指出:黎巴嫩地处地中海沿岸,“是一个美丽又有特色的国家。它历史悠久,风光秀丽,气候宜人,宗教和教派众多,文化和习俗多元,素有‘东西方文明十字路口’之称,人民热情友好,文化教育水平高。黎巴嫩饱经磨难,经受住了外敌入侵和内战浩劫的考验,黎巴嫩人民更加懂得和平、和睦、和谐的可贵。”杨福昌大使还提到黎巴嫩的两个知名人士,一个是享有国际盛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杰出人物”的黎巴嫩著名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纪伯伦。《先知》是纪伯伦在世界文坛的巅峰之作,也是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作品,我国著名的诗人和翻译家冰心女士将之译成中文,称“纪伯伦不仅属于黎巴嫩,而且属于中国,属于东方,属于全世界”。另一个人就是著名的国际主义战士、医学专家马海德博士(原名乔治•哈提姆)。早年投身中国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个加入新中国国籍的外国人。他把毕生精力投入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的高度赞扬,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杨大使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
      此次研讨会共分为三个专题:在“政治、经济”专题中,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程美东教授、中联部西亚北非局副局长张建卫、黎巴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卡米勒•哈比卜分别就“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革命”、“中黎政党交流”、“中黎经济关系发展”等为题进行了研讨;黎巴嫩中国友好协会会长马苏德•达赫尔、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牛新春、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李群英就“阿拉伯之春”的议题展开讨论,中黎学者就上述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体现出双方对中国、黎巴嫩和中东现状的关心。
      在“语言、文学、翻译、传媒”专题中,黎巴嫩大学法语和比较语言学教授巴萨姆•巴拉卡特,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教授仲跻昆,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理论处处长李朝全研究员,黎巴嫩大学新闻与档案学院院长乔治•卡拉斯,新华社国际部阿拉伯文编辑室副主任辛俭强,黎巴嫩大学语言学、文学、人类学教授海萨姆•古特布和半岛电竞(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官网副院长刘树森教授分别就“中文思维对阿拉伯文学的影响”、“阿拉伯文学在中国”、“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与中阿作家交流”、“中国报纸中的阿拉伯问题”、“新闻传媒中的中阿关系”、“汉语—阿拉伯语翻译活动”、“中国的现代翻译:以莫言作品英译为中心的考察”等话题展开了研讨。

 
\

刘树森教授在会上发言
 
    在“文化、艺术、哲学”专题中,文化部外联局亚非处副处长万铤、黎巴嫩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瓦法•贝莉教授、中央戏剧学院教授章抗美、黎巴嫩大学艺术设计与导演专业教授阿德南•胡杰、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沙宗平、黎巴嫩大学哲学教授雷蒙•古什、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教授林丰民分别就“中阿文化交流”、“聚焦中黎文化关系发展”、“中国的舞台艺术”、“中国对黎巴嫩现当代艺术的影响”、“中国哲学与伊斯兰哲学的融合”、“中国和阿拉伯哲学的相互影响”、“阿拉伯评论界对莫言获奖的评介与反思”等话题进行了研讨。
 
\

黎巴嫩大学艺术设计与导演专业教授阿德南•胡杰
 
    与会者一致认为此次联合研讨会为学者们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为加强中黎友好关系,为推动中黎双方在学术、民间的各方面交流与合作做出了贡献。黎中友好协会主席马苏德•达赫尔博士对北京大学成功举办此次研讨会所做出的努力表示感谢。他强调阿拉伯国家特别是黎巴嫩非常重视发展同中国的文化交往,由于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不断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阿拉伯国家已从效仿西方转向“向东看”,希望学习中国开放经验,黎中友好协会将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密切合作,不断加强黎中两国人民友谊,加强黎巴嫩大学与北京大学的交流与合作。黎巴嫩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瓦法•贝莉更是在发言中建议两所大学的文学院和外语学院建立联合文化委员会、鼓励两校学生建立网络联系平台,宣传借鉴各自的文化,建立定期举行研讨会的机制,并表达希望北京大学帮助黎巴嫩大学建立中文系和孔子学院的强烈愿望。
 
\

部分与会代表合影
 
      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副主任吴冰冰在闭幕式总结发言中指出:从这次研讨会的各个议题可以看到,中黎双方学者对在中国、黎巴嫩、阿拉伯国家正在发生的一切表现出了极大的关心,而且这种关心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领域,还延伸到文学、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黎巴嫩虽然在地理上不算太大,但却是一个历史和文化大国。中国目前正在实施“向西看”战略,这里“西”并不仅仅指西方欧美国家,而是中国以西,包括中东阿拉伯国家在内的中亚、西亚、非洲的广大地区。文化只有在相互借鉴之下才能长足发展。希望黎巴嫩能够成为中国“向西看”的一个门户。
 
\

北京大学吴冰冰、黎巴嫩大学马苏德•达赫尔(右)在研讨会闭幕式上
 
      黎巴嫩大学是该国唯一的一所公立大学,规模较大。该校于近年成立了文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高等博士研究生院,该院集中了文学、历史、社会、考古、艺术系等专业知名学者和学科优势,集中招生,联合培养,造就了一批跨学科、宽口径的人才,打破了以往学科封闭、知识结构过窄的人才培养弊病。此次与会的黎巴嫩学者多数都在该研究生院参与培养博士生。
      本次研讨会是继2011年6月1日至2日在黎巴嫩大学文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博士研究生院与中国对外友好协会联合举办的“黎中学者眼中的黎巴嫩”研讨会之后的又一次重要双边学术活动。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黎巴嫩大学、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黎巴嫩中国友好协会就继续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达成了一致意见,商定于2013年在黎巴嫩举办以“当代中国”为主题的联合研讨会。

                                                                                                                     (半岛电竞(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官网阿拉伯语系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