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外院语言学沙龙】第555期:南京大学陈新仁教授举办学术讲座

      2017年11月30日下午,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陈新仁教授在半岛电竞(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官网新楼401会议室作了题为“构式的模因句法学视角:以‘吃+NP-f’为例”的学术沙龙讲座。本次讲座由语言所副所长高彦梅老师主持。语言所所长高一虹老师、语言所胡旭辉老师和阿拉伯语系廉超群老师列席。来自语言所和中文系的硕博士研究生及进修教师到场聆听。
      讲座围绕语言模因论的主要内容、模因句法学的兴起、“吃+NP-f结构”的相关研究、模因视角下“吃+NP-f结构”的产生等四个方面展开。首先,陈新仁教授向师生们简单介绍了目前语言模因论的主要话题和主要视角,进而点明模因句法学是一个研究句法现象的新角度。接着,在第二部分,陈新仁教授介绍了模因句法学要回答的几个问题,包括:哪些表达具有模因特征?模因传播的社会基础、语言基础、语用基础和认知基础分别是什么?讲座的第三部分对 “吃+NP-f结构”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总体来说,“吃”后接表示非食物的名词(即“吃+NP-f”)的语言结构近年来吸引了大量研究者的关注。相关研究主要采纳了(生成)语言学视角、认知语言学视角、文化语用学视角、认知语用学视角等,触及该结构的语义特征、生成机制、认知方式、文化理据、理解过程,但对于其社会文化特性、语用动因、产生与传播基础等问题缺乏探讨。在此基础上,陈新仁教授尝试在模因句法学的视角下对该结构的语言模因性进行了论证,揭示了该结构产生与传播的社会、语言、语用、认知基础,为进一步认识该结构提供了一个互补性解读。

\
陈新仁教授讲解“模因句法学”

      陈新仁教授讲解“模因句法学”讲座的最后环节是积极热烈的互动讨论。高一虹教授指出,模因的产生和传播除了受到社会、语言、语用和认知因素影响之外,还会受到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一因素决定了模因在不同文化中出现和传播的可能性。陈新仁教授对此深表认同,并表示会考虑是否要添加到自己的理论框架中去。在座师生还就模因的可预测性等相关议题向陈新仁教授进行提问。陈教授深入浅出地对相关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解答,并表示在讨论中也获得了一些很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讲座圆满结束。(文:陈超逸/郝赟)